首先是池塘的外埂,許多養殖戶認為小龍蝦水稻混養就是挖個溝,然后在扎個防逃網就行了。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,首先池塘外埂受力比較大特別是池塘水位落差比較大的池塘,其外埂上寬度至少在4米往上走,如果是半沙半淤的土質上寬度要達6米,還要經過土壤硬化,不然很容易形成塌方的情況,使養殖者損失慘重,筆者在2018年就經歷過三次養殖塌方實踐,那個時候更多的是無力。這個是預防的重中之重。
其次是外埂的高度,許多養殖戶認為水稻最高能淹多少?如果埂子高了那少種多少土地呀?幾方面的考慮最后埂子高度居然在1米高度,什么概念,經過沉降高度只有80厘米左右,也就說第一年的養殖水位高度最高達到50厘米左右,也就說經過兩年的養殖,其養殖水位高度都達不到50厘米,這個直接導致秋季水位太淺水體難肥,這樣時間長了青苔開始滋生,生物控制、物理遮光都會隨著這個三十厘米的水位變成效果泡沫。
水產養殖基建很重要,養殖要考慮到水產養殖、極端天氣等情況,外埂高在2米左右,沉降后在高度在1.6米為佳,外圍與環溝距離2米為宜。
詳情見圖: